位置:山东忠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> 荟萃拾零
宏济堂的前世今生
【来自:大众日报 点击数:1798 更新:2008/6/16 17:01:45
】
□本报记者 孙晓娜 实习生 李玲
百年老字号“宏济堂”西号的平移工作牵动了不少老济南人的目光,虽然平移工作已于日前完成,但是随后的抬升和修葺工作仍然备受泉城百姓的关注。“宏济堂”,这个名字已经深深根植于几代济南人的心中,尤其是电视剧《大宅门》,让宏济堂的传奇故事蜚声海内外,也勾起了济南人无数尘封的记忆。
传奇人物乐镜宇
以北京老字号同仁堂为背景的电视剧《大宅门》中,陈宝国扮演的白景琦个性鲜明,而白景琦的原型———同仁堂的少东家乐镜宇的传奇色彩丝毫不输白景琦。剧中白景琦在济南创办的白草厅正是乐镜宇在济南创办的宏济堂。
乐镜宇是北京同仁堂乐氏家族第12代孙,也是同仁堂当时的店主乐朴斋的第三房侄子,很有些个性。乐镜宇这一辈叔伯兄弟共有17人,在众兄弟中乐镜宇最不被父兄们看好,乐朴斋曾对乐镜宇说:“将来不许你动草字头(指药业),这行饭你吃不了。”乐镜宇受此刺激,反而下定决心,非要在药业上干出一番事业来。于是他私下向同仁堂的老职工请教,潜心学医,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。
无论如何,乐朴斋对这个侄子还算上心,出巨资给他“买”了一个山东候补道台的位置。于是,乐镜宇在1902年自京来济南候补。时任山东巡抚的杨士骧对乐镜宇十分赏识,于1904年拨官银2000两交其筹办山东官药局并担任总办。1907年,杨士骧因成立官药局违犯清朝律例被参,后被调离山东。
乐镜宇自筹2000两白银取得了药局的私人承办权,遂创办宏济堂。宏济堂老店店址在济南院西大街原珍珠泉理发店旧址,在1916年的兵变中被焚毁,遂迁到院东大街县西巷口(今泉城路店)。随着宏济堂生意的发展,乐镜宇又先后在经二纬五路、经二纬一路建立了两家分店,规模达到“三店两厂”,员工120余人。
宏济堂的辉煌前世
很短的时间里,宏济堂便与北京同仁堂、天津达仁堂齐名,号称江北三大名堂,这其中固然由于宏济堂无形中享有了北京同仁堂的巨大资源,也与乐镜宇大胆创新的魄力密不可分。
乐镜宇除重金聘请同仁堂资深药剂师和店员来店工作外,始终坚持“炮制虽繁,必不敢省人工;品味虽贵,必不敢减物力”的家传规矩,膏丹丸散精选细制,连包装纸和说明书都沿用老号样式印刷。用户抓药后分包、分号,由老店员核验、盖章放行。
因乐氏家族经营的几家药店药品基本相同,乐镜宇便另辟蹊径。1909年,他斥资2500元在西关东流水街开办宏济堂阿胶厂,针对当时所产阿胶都带有驴皮腥秽气味的问题,他亲考文献,并与名医研究出独家配方,精选附加地道药料,还聘来阳谷熬胶技工,共同钻研出“九昼夜提制法”,清除了阿胶原有的腥臭味,所产阿胶清香甜润。东阿阿胶也成为宏济堂的名品,当时生产的阿胶为“福、禄、寿、财、喜”五字胶和精研、墨锭、极品等不同型号共12种,年产阿胶5000公斤。
1915年,宏济堂阿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,其产品在国内畅销,各种中药店均由其供货,甚至同仁堂也不例外,可谓行业之冠。同时,还远销南洋、日本。传闻日伪时期,在济南万紫巷居住的一个日本人,曾从宏济堂购买大量阿胶到日本,得到了日本海关特许进口,其他中成药则不许进口。
有文史资料记载,抗战前每斤阿胶售价24元,而当时的面粉才六七元一袋。到了1934年,宏济堂产品销量已是北京的三分之二,成为乐家的重要财源。
正气赢得百年信誉
当时济南的纬一路往西、大观园、经七路、经四路上分布着万生堂、永安堂、济生堂等上百家中药店,各家竞争异常激烈,但宏济堂却是济南当时规模最大、最有名的商号,这与宏济堂始终坚持的正气密不可分。
据介绍,当年凡是在宏济堂工作的店员,均要熟背《药性赋》、《大医精诚》、《黄帝内经》等,以提高技艺、修养品行,强调不仅要学做买卖养家,还要学做人、学仁术。宏济堂有著名的“五不要”:不孝敬父母者不要,不忠实朋友者不要,对人无礼者不要,不讲信誉者不要,不讲仁义者不要。因此,在宏济堂做事的店员和学徒都是品德、技艺双高,宏济堂的名医辈出。
在宏济堂堂厅上曾悬挂着“但愿天下人无病,哪怕架上药蒙尘”的匾牌。主柜之上,一年四季悬挂着5把颜色不同的锡壶,喻义“悬壶济世”,壶中是宏济堂配制的时令药,根据一年四季流行病不同,专为穷苦百姓准备的成药。每个用药者可以根据经济情况随意向无人看管的钱柜中投钱,无钱者可以免费取药。
“七七”事变后,乐镜宇率宏济堂积极响应济南实业界的号召,抵制日货,号召济南药业界拒卖日药。宏济堂还积极为抗日根据地筹集药品,支援八路军的敌后抗日活动。据济南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教部长亓咏介绍,现今的药业集团办公所在地曾是“大成药行”,是抗日战争期间乐镜宇先生出资、以赵玉符的名义开办的一家药店,它成为迷惑敌人、专门为临沂地区的抗日组织输送药品的中转站。
历尽坎坷的今生
济南解放时,乐镜宇已年逾古稀,回北京常住。20世纪50年代初,乐镜宇的孙子乐芝田成了宏济堂的接班人。1955年,宏济堂公私合营为宏济堂药厂,1960年又与永昌药厂、济南阿胶厂等合并为济南公私合营宏济堂制药厂。60年代中期,宏济堂制药厂已有职工400人,产值达到400多万元,成为当时济南唯一的中药厂。
此后,宏济堂又几经改名。1966年9月,宏济堂制药厂改名为济南人民制药厂,1980年4月改名为山东济南中药厂。1995年,宏济堂被国内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。1999年3月改制为济南神方中药有限责任公司,成为一家国有控股公司。2002年10月,宏济堂纳入山东力诺集团。
泉城路上的宏济堂总店,原是三进院落,两座二层楼,前店后坊,工商一体。店前东西两照壁瓷砖上有金字隶书阿胶广告。门面效仿北京大栅栏同仁堂老店形式,厅堂高大,上部周边以各种名贵中药材为题材的镂空木雕。高大黑漆实木柜台搬家时40多人都抬不动。1996年宏济堂总店被拆迁。
位于经二纬一路的二分店,公司合营后改成了宏伟药店,但柜台、药门橱、坐堂医生用的桌椅,乃至药方镇纸、药臼、算盘之类,还都是宏济堂的传家宝。但1994年一场火灾让二分店面目全非。
刚刚结束平移工作的宏济堂西号,也是第一分店,是硕果仅存的完整保留原貌的宏济堂店面了。这座老店沿街的一楼为营业大厅,二楼是储存药材的仓库,后院有后楼,是当时制药的地方。整座建筑气势宏伟、古色古香,能够在轰轰烈烈的城建进程中保留实在是一件幸事。
·相关链接·
有惊无险的宏济堂西号
□孙晓娜 整理
历经近百年的风雨,宏济堂已不再是单纯的一个药店,一座老建筑,它已成为见证历史、承载人们联想和记忆的重要文物。宏济堂是济南开埠初期的建筑之一,从其建筑风格上便可以看到当时济南社会文化经济的面貌。
宏济堂西号又称宏济堂第一支店,始建于1920年8月。该店占地一亩,建有二层楼房两座共10间,约440平方米。1934年,宏济堂一支店门面房5间重建为5间两层楼房,总面积达970余平方米。宏济堂西号仿照总店建造,为济南商埠区中西合璧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,它见证着济南开埠,承载城市历史文化,是研究京商对鲁商建筑影响的典范。
宏济堂西号的正面主要吸取了西式建筑风格,而室内布局则是传统的中式手法。在由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张润武等撰著的《图说济南老建筑》中对宏济堂的室内布局有着详细的形容:“营业厅宽敞高大,上部周边是以名贵药材为题材的镂空木雕,典雅大方,品位高贵;墙上挂有鹿头鹿角、穿山甲等名贵药材标本,进式木天花下悬传统宫灯,考究的明式家具,古朴高雅的大柜台,两旁中药斗橱架排列整齐。营业厅后是一个由正房和东西厢房围合的三合院……”
但是,就是这个独一无二的历史建筑却差点被拆除。2006年8月4日,济南市建委发布的冻结公告称:“经审查,在经二路北侧、纬五路西侧、发祥街东侧实施的居住及公建项目符合拆迁冻结条件,拆迁冻结范围包括:经二路单号261号—337号;五里沟东街双号4—68号……”其间,位于经二路295号的宏济堂西号恰好就在拆迁冻结范围以内。
济南文物部门、媒体、专家多方呼吁建议保留宏济堂建筑。2008年1月,济南市最终制定了以平移保护的形式完整保留宏济堂的保护方案。
此次平移,先向北平移11.60米,旋转3.8度后(东端实际向北移动12.6米),北楼再向东平移15.40米,南楼向东平移16.25米。平移到新位置后,楼体将整体抬升0.4米,同时安装20厘米厚的橡胶隔震支座,将主、副楼的建筑防震等级提升为8级。整体平移后,将对建筑物进行进一步加固、修缮和内部修旧如旧,建立宏济堂中医药博物馆,成为山东省首家集地道药材销售、传统中医验方治疗、中医药知识普及、中医药古籍文物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。